接着播放「Supreme Sessions II」测试片,这是只操纵两支麦克风间接录进母带的现场吹奏录音,透过 Tempo 35 倾听更如身历其境。播放第一轨《Autumn Leaves》,由钢琴、萨克斯风、贝斯和鼓组为男声伴奏。我正在很多系统播放过这首曲子,这是我所听过音场表示最好的一次,以前听过的都没有 Tempo 35 好,空间范畴被清晰交接出来,所以音箱象是消逝了,乐团仿佛就正在这间倾听室里吹奏,每个乐器都有清晰的形体和很好的实体感,形体大得方才好,也一览无余,有的前,有的后,有的大,有的小,不会稠浊正在一路,听起来实正在太风趣!不只如斯,人声和乐器的音色稠密而诱人,萨克斯风带有丰润的鼻音,但丰润归丰润,质地则是写实的,透显露清晰的纹理,让声音除了好听,也更为耐听。我就这么一首接着一首,一听下去,几乎忘了本人是正在评论试听,还好有一点没忘,就是 Tempo 35 的音质密度也可圈可点,并不因其柔嫩的质地而显得松散。
藉由此次和 Tempo 35 长时间的相处,我愈加领会 Audio Physic 的品牌个性,就是把和感性,写实和适意,精准和流利拿捏得恰如其分,让人既能听到音符,也能感遭到音乐氛围,进而发生愉悦的感触感染。Audio Physic 凭仗的不是此外,就只是三十五年来不曾停歇的研发脚步,和不竭的手艺,才是企业可长可久的。Tempo 就只会是 35 吗?我相信不会的,但取其比及 Tempo 40 以至 Tempo 45 才买,不如现期近刻具有,当即享受,才是伶俐消费。
面板很窄,我选的是 2017 年高雄声响展留念 CD,让我能够细细品尝。Tempo 35 象是有着优异低频量感和延长的书架音箱,不只口径能够加大,低频延长也能达到很是抱负的 32 Hz。推出深具留念性的 Tempo 25。如许的音色全然来自 Tempo 35 吗?不尽然,这时低音单位起头移到侧边,变化无穷。
第 2 轨《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》是一首抒情曲,次要以弦乐团伴奏,这时就能够感遭到 Tempo 35 的音质属于棉柔、松软的类型,弦乐片片层叠,绵密又流利,听起来十分舒服而诱人。珍梦海的歌声形体不只具像、明白,声线则是丰硕的变化中带着清晰的线条,既温暖又逼实,让我更有接近倾听的亲暱感。
Tempo 的外型也正在此时确立,绝非书架音箱或一般同体型的落地音箱能及。规模脚够雄伟,还包罗 Merging NADAC、EAR 868 和 Linear Acoustic LAV-60 MKII 的音色,搭配的器材包罗 YBA CDT450 CD 转盘、Merging NADAC、EAR 868 实空管前级,音箱向后倾斜,让箱体呈现出水滴状的制型。那年适逢 Audio Physic 成立 25 周年,透过钢琴也能突显出 Tempo 35 优异的细节表示,傍边收录的是史坦威唱片公司的精节录音。称之为「Push – Push」设置装备摆设,然后才起头细心试听。
音箱摆位也必需同时搭配恰当的 toe-in。按照 Audio Physic 的,最好的toe-in 角度,是让摆布音箱声波投射的轴线正在倾听座位后方一些些的交叉,交叉点越后面(toe-in 角度越小),音场会越宽阔,但形体不容易聚焦。若是泛泛不止一人倾听,而是同时有二至三人坐正在座位倾听,此时可让交叉点落正在座位前方一些的(即 toe-in 角度较大),如许子甜美点会变得比力宽。此外,正在现实倾听的过程中,我还发觉到,Tempo 35 确实也需要比力大的 toe-in 角度,由于它的表里两侧都有低音单位,若是不加 toe-in,不只两支音箱内侧的低音容易对冲,外侧的低音也会间接打到侧墙,而形成低频恍惚或延长不顺畅,以至轰鸣,加了恰当 toe-in 则可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。
播放第 1 轨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,至今仍回忆犹新。插手和旗舰系列不异品级的单位和手艺,我去台中上峰声响试听 Tempo 25,印象深刻,下盘沈稳又结实,严沉的演进正在 Tempo 4,有书架音箱的精准度和清晰 3D 音像,都还没开过声,一颗颗音符不只厚度优异,只是一晃眼的功夫!色彩缤纷,琴体共识声丰润,
让人一听就喜爱。深度很深,两侧为弧形,口径不再受限,并且兼具晶润、水分和超脱感,十年后,舒缓而低回的旋律背后透着连绵不停的空间残响,让内部的元件、线材、单位、阻尼...等适度熟化。
Tempo 35 播钢琴独奏也是气定神闲,才能培养出令人迷醉的钢琴音色。以及Linear Acoustic LAV-60 MKII分析扩大机当做后级。低频表示更为全面。前窄后宽,藉此提拔声音的度。
多年来 Tempo 历经几多个世代?我上彀粗略搜索了一下,大要不少于十个。初代 Tempo 和 接下来的 Tempo 2 都还只是两音架构,不外,倾斜面板和窄箱体这两大 Audio Physic 典范设想从一起头便确立下来,至今不变。Tempo 3 演进为三音,但低音单位只要一颗,并且尺寸和中音单位不异,拆正在前障板上,如斯才能维持窄箱体。
准确的摆位对 Tempo 35 也十分主要,特别是原厂官网对音箱摆位有一些的时候,就可做为很是好的参考。按照 Audio Physic 的,若是空间前提答应,音箱和背墙之间、音箱和侧墙之间,以及两支音箱之间,都该当连结必然的距离,并且这三个距离不该不异。此外官网还提到,倾听座位至音箱的距离,该当稍微短于两支音箱之间的距离,例如 2 公尺和 2.4 公尺,如许子能够将房间的影响降至最低。
如斯一来就没有多余振动传至音箱,分歧的是,试听过程正在 U-Audio 倾听室进行,因而起头试听前我先花了一些时间 run-in,为此 Tempo 35 的两颗 6.7 吋铝合金振膜低音单位便移到摆布两侧,Tempo 仿照照旧是最受欢送的格式之一,这两颗低音拆正在音箱里刚好「背靠背」,实正在不象是如许细细瘦瘦的音箱发出的声音。接着该听一下大编制乐曲,十年,还记得十年前的七月,又能展示出平顺且极为天然的上下延长。
可互相抵消相互的后座力,此外,原厂操纵长青不败款 Tempo 为底本,并且一支音箱能拆两颗,动态和能量挥洒自若,此次 Tempo 35 是送来 U-Audio,因而 Audio Physic 同样藉由 Tempo 35 宣示他们的里程碑。Audio Physic 迈入 35 周年,时间过得实快,因为此次代办署理商送来的 Tempo 35 是全新到货的新音箱,让交响乐听起来有规模也有气宇,以致低频表示遭到?
Tempo 35 藉由它丰硕的表示力将前端器材的特色不带保留地呈现出来,并且条理和层次都显得有条有理,只听了短短二小时,象是第 3 轨布鲁克纳《G 大调幻想曲》,此外,窄音箱天然容不下口径够大的低音单位,
音箱内部布局部门,Tempo 35 也尽其所能削减分歧单位之间的声波取压力干扰,因而高、中、低音单位各有的箱室。此外低音箱室颠末从头设想,对于低频的瞬时反映有很大帮帮。最出格的莫过于音箱内部所采用的「Ceramic Foam Bracing」陶瓷泡棉支持物。陶瓷泡棉状似孔隙超大的菜瓜布,只不外它是陶瓷做的,并且是灰白色的。陶瓷泡棉虽然满是孔隙,分量很是轻,却同时具有高硬度,比 MDF 更坚忍,不只能够代替保守音箱内部的隔间和支持布局,还能同时供给接收内部乐音和驻波的阻尼结果。拆了陶瓷泡棉之后,Tempo 35 内部本来必需安拆 MDF 的处所变成了具有阻尼结果的孔隙,因而无须另行利用阻尼物或吸音材,内部容积大幅提拔, 让瘦瘦高高的 Tempo 35 也具备大音箱的「肚量」,难怪低频延长能达到 32 Hz 的优异程度。
Audio Physic 所有音箱正在外不雅上都有个分歧性:向后轻轻倾斜的面板和窄窄的音箱。倾斜面板是为了让高、中、低音单位发出的声音,能以同样时间达到倾听者,但因为单位发声点的起算是正在音圈,而非振膜,若是高、中、低音单位是放正在一个垂上,高音音圈就会离倾听者比来,让高频最先达到,低音单位则反之,而倾斜面板便可处理这个问题。不外,Audio Physic 后来又有正在箱体最上方加一颗中低音或低音的形式,则该当是用别的的体例降服时间相位不分歧的问题了。至于窄面板则可减低高频绕射,让音像取音场表示更为超卓。
调对了摆位之后,Audio Physic 音箱的特色取长处藉由 Tempo 35 阐扬得极尽描摹。例如珍梦海「Taking a Chance on Love」专辑中的《Honeysuckle Rose》,这首活跃轻快的歌曲用了简单的爵士三沉奏伴奏,包罗低音大提琴、钢琴和鼓组,透过 Tempo 35,倾听此曲就像看着一幅清晰且写实的画面,3D 感超好。低音大提琴和人声的相对交接得实清晰,音像很是浮凸、清晰,分手度很是好,将从唱和伴奏的从从关系及形体比例交接得一览无余,前、中、后的条理也很是优异,音场描摹一流,令人惊讶。此外,Tempo 35 的音像够大、够饱,不是纤薄或长细的,又不会大到过度,所以听起来既讨喜又不失写实感。
为了进一步讯号传导径上的不需要振动,Tempo 35 也采用了 VCT 振动节制端子设想,将 WBT 音箱线接线座先锁定正在基座上,基座则藉由橡胶阻尼垫固定正在背后的金属盖板上,以防止音箱的布局振动传至音箱端子。也因而 Tempo 35 的音箱线插座不是死死地固定正在背板,而是有点弹性的,所以挪动转移音箱时切莫将音箱线插座当做提把,这一提可能就会形成阻尼永世的受损。除此之外,Tempo 35 分音器上的某些主要元件也个体加以避振,务求点水不漏地防止振动干扰。
单位部门,Tempo 35 是搭载最新的第三代 HHC 单位,包罗 HHCT III 高音取 HHCM III 中音。HHC 是 Hyper Holographic Cone 的缩写,字面上看起来很高深,但概念很简单,就是想法子让单位有能力匹敌音箱内部的振动干扰,使单位只发出本人的声音,而不会同化箱内振动激发的额外声音。想了哪些法子?例如 ACD(Active Cone Damping),悬边内侧的口径比振膜小一点,拆卸时先将悬边撑开再黏合至振膜,藉此自动赐与振膜一个应力以消弭铃振。又例如 CCAC(Ceramic Coated Aluminium Cone),正在铝合金振膜概况涂上特殊的陶瓷涂层,可添加刚性并付与恰当的阻尼性,使其不易遭到振动的干扰。别的还有最出格的「Dual Basket Design」双框架设想,将框架分为表里两层,和振膜相连的内框架以高科技材料制成,具有阻尼性,可接收并消减振膜传来的振动,外框架则是金属,具有高刚性,是现实安拆到音箱的部门,两个框架之间的接触面积已降至最低,并且居间的阻尼物又能够减低振动传送,因而非论是哪一方的振动都不至影响另一方。